信长零新闻网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新闻 >

国内新闻

较真 | 吃得多不会死得快,长期过量饮食真正的危害在这里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8-12-31 14:17:21

 较真要点(赶时间?看要点就够了):

1、人体自有调节机制,不会让胃一直充满食物,而且在正常情况下,饱食也不是导致胃溃疡的原因。

2、长期过量饮食可能增加阿尔茨海默症和血管性痴呆的发病风险,但是并不是什么“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导致的。

3、刷屏文唯一没说错的是,长期饱食带来的肥胖和慢性病,有可能增加患老年痴呆发生的风险,尤其是血管性痴呆。

4、现在谣言的迷惑程度越来越高,读者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掌握一些方法论来辨清孰真孰假。

查证者:石正莉 | 北京友谊医院临床营养科初级营养师


近日,关于 “吃得多死得快”的自媒体文章,在网络上流传甚广。这篇文章真是槽点满满,昨日笔者已分析了生酮、动物实验、横膈等问题(点击复习前文:较真 | 谁说“吃得多死得快”?饥饿可不能让人健康长寿)今天再继续剖析其余的“反饱食”的观点。

一、胃不会一直处在装满食物的状态,正常情况下也不会导致胃溃疡;过量摄入蛋白质和脂肪类食物,可能会提高个别癌症的发病风险,但这是食物本身导致的,与停留在肠道里没有关系


人体不会让胃一直处在装满食物的状态。一个原因是进食后,胃会安排“食糜排空”的工作,在4~6小时之内将食物排放到十二指肠以及后续消化道;另一个原因是人体进食与否,自有一系列激素参与调节,当胃中空空如也时,人体会分泌胃饥饿素等激素,刺激大脑发起“寻觅食物”的指令,继而其他器官配合进食;当胃装满食物后,人体又会分泌胰岛素、瘦素等激素,向大脑发出信号打消食欲,其他器官就会停止进食动作。

进食后,胃确实要分泌胃酸、胃蛋白酶原等液体,为后续消化活动作预处理。胃酸属于强酸性液体,也确实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但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腐蚀胃壁。因为胃壁上有一种黏液细胞,它们会分泌黏液以及碳酸氢盐(碱性物质),形成一层屏障,既可以保护胃黏膜不受胃酸腐蚀,也可以与胃酸中和,削弱胃酸的腐蚀作用。所以,“胃里一直装着满满的食物”,这既不是真的,更不用说引发什么胃糜烂、胃溃疡。

至于蛋白质和脂肪,在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中的确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代谢废物,比如吲哚、酚类、胺类、氨等一般代谢产物。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会被肝脏及时“解毒”,经尿液排出,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危害,也不是什么致癌物质。当然如果人体在疾病状态,就另当别论了。

有问题的是,如果蛋白质和脂肪摄入过量,就有可能来不及在小肠段完成消化和吸收,一旦它们到达大肠,就有可能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产生过量的脂多糖、三甲胺等毒性代谢产物。这些物质不是致癌物质,但能诱发周身慢性炎症,造成心血管损伤。

所以,这其中真正的问题在于蛋白质和脂肪过量摄入,而不是“停留时间过长”,过程中也没有产生什么致癌物。

那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是否和癌症相关呢?有。

已有很多试验探究了蛋白质的摄入与癌症发生的关系,但结果大多表明蛋白质食物的来源选择是提高癌症风险的关键因素——加工肉类(香肠、腊肉等)以及红肉(猪肉、牛肉等畜肉)的摄入能提高胃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直肠癌以及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而且采用烧烤的烹饪方式可能产生致癌物质(包括多环芳烃和杂环胺),诱导癌症的发生。

至于脂肪的摄入与癌症的关系,考察得比较多的是乳腺癌、直肠癌和前列腺癌。让人意外的是,除了有限的研究证明了高脂饮食模式(尤其是过量动物脂肪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能增加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过量摄入反式脂肪酸能增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风险,其他的癌症要么是没找到两者显著的联系,要么是缺乏更大样本的研究证实其联系。

所以,饱食不是导致胃溃疡的“罪魁祸首”,但是过量摄入不健康的蛋白质和脂肪确实能增加某些癌症的发病风险。

二、长期过量饮食可能增加阿尔茨海默症和血管性痴呆的发病风险,但是并不是什么“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导致的


首先,医学上并没有“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这个概念,因此脑萎缩和大脑功能退化肯定不是拜它所赐。

阿尔茨海默症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病,在患者中占60~80%,科学界普遍认为它是由基因、生活方式以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脑中beta-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代谢紊乱,并在大脑中聚合,形成淀粉样斑和神经纤维缠结,前者分布在神经细胞周围,后者分布在神经细胞内部。它们能扰乱神经元的功能,切断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使大批神经元走向死亡,最终导致脑萎缩,继而发展成阿尔茨海默症。

长期过饱食和阿尔茨海默症之间有关联吗?可能有。

一些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可促进beta-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富集和沉淀,而长期饱食能通过各种途径显著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因此我们可以说,长期饱食可间接提高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风险。


左为正常大脑,右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大脑
左为正常大脑,右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大脑

另外一大常见老年痴呆为血管性痴呆。它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和长期饱食关系更为密切。长期过量饮食可导致一些慢性疾病(包括肥胖、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等),使得为大脑供血的最主要血管之一——颈内动脉血管发生狭窄,或者使颈内动脉血管的结构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大脑的供血量和供氧量不足,长此以往,大脑逐渐萎缩,大量的神经元和大脑功能遭到损害,逐步发展成血管型痴呆。

自媒体文章提及的日本研究,因为缺少相关细节,笔者无法追踪,但是有其他研究指出,日本老年痴呆的类型主要是血管性痴呆,其发病率每年持续走高,一方面与日本社会老龄化密切相关,因为年纪增长是老年痴呆发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另一方面与每年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升高有关,原因在上一段已讨论过。到目前为止,没有明确证据能证明青壮年时长期饱食会导致老年痴呆的发病风险提高。

所以,饱食可能与老年痴呆有关,但绝无“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什么事。

三、唯一没说错的是,过多摄入食物可能会导致肥胖,肥胖本身是一种病,还可以提高患2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风险


关于“肥胖会导致疾病”这一点,自媒体文章说的倒是没错。过多摄入食物可能带来过多的能量摄入,长此以往会导致肥胖。肥胖已经不再被简单认为是一种现象了,而是一种疾病,会引发多种严重的健康问题:2型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心脏病、中风、癌症、呼吸系统障碍、胆囊疾病、关节炎、抑郁症、焦虑症等等。

所以,保持合理的体重,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但是对于体重已经在正常范围的健康人群(BMI=18.5~23.9kg/m2),不提倡减少食物摄入。当然对于肥胖人士,若想减肥,可回顾前文。(较真丨一文读懂科学减肥 健康体重不用愁)

读到这里,想必您已经发现了,某些自媒体的造谣水平也在不断“进化”,真真假假掺在一起,学术研究七拼八凑,迷惑指数那是相当高的。所以,对于读者来讲,已不仅仅是擦亮双眼就够了,还需要学习一点方法论才能更好地辨别它们。

比如,不能只看结论,要看论证过程,毕竟细节越多露出马脚也越多;遇到引用科学研究的,要看有没有文献来源,随意杜撰的自媒体可是不少;另外很多观点看似有道理,可是它真的有逻辑吗,伪科学伪常识也没少祸害人;还有都是做实验,至少要分清楚体外细胞实验、动物实验和人体临床试验,不是做了实验就意味着结论正确。

当然,您也可以长期关注“全民较真”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提高防骗技能;遇到什么问题,还可以来“较真辟谣神器”小程序查真假,事实怎样一查便知。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5 信长零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