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为期一周的“弘扬长征精神 助力激情冬奥”——张家口市“两弹一星”大型图片展落下帷幕。700多幅烙刻历史印记的图片、100多件各类书画和实物、几万字的说明宛如一条河流,把观众带回了那光荣的岁月,见证着“两弹一星”开拓者们风餐露宿,顽强拼搏,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以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出的奇迹。
大型图片展期间,大家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缅怀先辈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凝神观看、仔细品味。7天,仅各市直机关、学校等单位组织的参观活动多达50多场,参观人员近3000人;自发前来参观的各界群众,用手中的笔、相机记录下他们的感动,并把这种感动带给了更多的人。
感动,在这里尽情流淌
一张图片讲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展示一份成就,一份成就见证一段历史。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党中央毅然做出以“两弹一星”国防尖端技术为突破口的战略决策,开创了伟大的“两弹一星”事业。
图片展从 “严峻的国际形势与新中国面临核讹诈、核威慑”,“毛泽东主席、党中央的英明决策”,“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东方巨响、铸就核盾牌”,“载人航天梦、神舟系列巡天”,“‘两弹一星’元勋谱”六个部分全面回顾了那个充满理想的激情年代和让我们敬仰的英雄群体。
在展览现场,参观者在每一幅作品前驻足、凝视、思考,感叹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我是‘90后’,‘两弹一星’那段历史我们在书上学过, 却没见过, 今天看了图片展非常震撼。作为新一代大学生,应该发扬并传承这种精神,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河北北方学院大二学生刘艳感触颇深地说。
6月21日,桥东区组织社区居民、机关干部近400人,分批次观展。红南社区居民王先生退休前是一位“兵器迷”,年轻时入伍当兵,对“兵器”有着特殊情感。他说,“还记得我年轻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的消息传来时兴奋不已的情景,今天观看了这个图片展,好像又回到了那段青春岁月,让人难以忘怀。”
敬仰,向每一位英雄致敬
展览中,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文字还原了半个多世纪前科研人员艰苦工作、生活的场景,也使参观者的思绪穿越时空,沉浸在我国核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中。
一张郭永怀先生的夫人李佩与中国著名科学家、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教授亲切握手的照片,是在一次国防科学会议上留下的珍贵资料,它的背后有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李佩的丈夫郭永怀是 “两弹一星”23位元勋中的一位。1968年,郭永怀在青海基地发现重要数据,急于赶回北京研究并向中央汇报, 便搭乘了夜班飞机。12月5日凌晨,飞机飞临北京机场时不幸失事。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无损。在飞机遇险、生命将尽的瞬间,郭永怀想到的是用身体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技资料。
一位摄影者在发射井下,朝上方拍摄了一张珍贵的夜间照片,井口还可见一弯新月。照片中,我军某型战略导弹高高耸立,随时准备发射升空;1964年5月1日凌晨3时,穿着防辐射服、完成了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核心部件——铀球加工的青年车工原公浦,专注的眼神里满是喜悦……这些照片记录下的珍贵历史时刻,背后都饱含了太多像原公浦一样的科员人员的心血、智慧甚至生命。
“‘两弹一星’的创业者们,在燕山长城脚下,在青海高原,在茫茫的戈壁荒原,在无人区罗布泊,在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披荆斩棘,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铭记那段苦难辉煌和艰辛岁月。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勇攀艺术高峰。”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建强说。
奋进,助力冬奥畅想美好未来
忆往昔,看今朝。
中国红色文化国际交流促进会秘书长江南表示:“‘两弹一星’大型图片展从2013年开始,先后在海口、南昌、贵阳等省会城市举行展览,此次到张家口来,是因为京张携手成功获得了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我们想通过‘长征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助力张家口举办一届出色的、世界瞩目的冬奥会。”
回望红色历史,“两弹一星”成为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和骄傲,也是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更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道路上迈出的坚实有力步伐。这种精神对助力正在绿色崛起中的张家口圆梦冬奥,同样具有启示作用。
“面对筹办冬奥这一历史使命,面对向着‘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绿色崛起’伟大宏图大步迈进的张家口来讲,同样需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做好每一项工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添砖加瓦。”不少参展观众表示。(记者王宸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