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仰望800米高空,一个个小黑点从某新型飞机的“肚子”里弹出,变成一朵朵伞花。伞花飘呀飘,落地变成一个个钢铁战士。不一会儿,记者所处的东北某野外训练场,就已空投集合了一支数千人的“天兵天将”。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大规模的伞兵投送。如果是战时,这或许就是一支能扭转战斗胜负的队伍。”保障这次训练的驻地国动委综合办参谋看到这一幕无比感慨。
“古人说,一场战争的胜利需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却通过这次远程投送演练,更深刻地体会到,要打赢信息化战争,必须挖掘地方动员潜力,动员可动员的力量,以此锤炼空降兵的全域作战能力。”负责此次演练的空降兵某师领导告诉记者,空降兵作为一支具有特殊优势、担负特殊使命的战略力量,具备全域使用、多面备战、常态应急的特性,如何将这一特性充分发挥出来,靠的还是军民融合的保障模式,借助的还是社会力量。
这次演练,该师要求是全员全装。从中原到目的地路途遥远,不仅机动时间长,还要经过几次转站换乘。由于部队人装众多、机动时间紧迫,他们积极协调上级军交部门和驻地某航空公司,借助民航飞机进行远程直达投送。
人员可以快速到达,但是部队携带的数十台重型装备,大多超高超限,用民航飞机空运,运送安全无法保障。为此,该师提前派遣官兵进行线路勘察,熟悉道路变化情况及沿途民情社情,并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科学合理地制订兵力投送方案。他们根据勘察情况和投送考核的要求,决定采取多个梯次进发、多种方式输送,走出一条多元化、立体式军交运输保障新路,并首次尝试利用地方船运公司的滚装船进行衔接转运。
由于这次跨区投送机动距离远、协调环节多、标准要求高,涉及铁路、交通、港航和驻交通沿线军代处等多个部门,运输组织十分复杂。师军交运输部门积极协调铁路部门和港航部门,得到了两家单位的大力支持:航空军代处动员大型民船实施摆渡,并对装卸载码头泊位和承运船舶进行实地勘察、现场测量,共同制订水路输送计划、水运装备加固方案和各类突发情况处置预案;铁路部门采取调整部分临时旅客列车的措施,满足部队铁路运输和过海轮渡需要,确保铁路水路倒运有机衔接。
兵力投送全面展开后,主力梯队人员携带枪支和轻便急用物资乘坐火车直奔目的地。重装梯队先搭载平板火车至某车站,再摩托化行军到某港口,然后进行船运装载。一件件重型装备按照装载计划分批登船,军交部门人员立即调度装备就位,并现场根据装备情况对民船进行应急简易改装,在相应位置焊接加固装置,协同船员对装备进行捆绑加固。
伴随着长长的汽笛声,民用客货滚装船缓缓驶入渤海湾某大型港口,至此该师多个梯队官兵均按计划安全准时到达预定地域。师领导介绍,此次整建制全员全装远程机动横跨6个省、行程2000余公里,采用空运、铁路、水路联合输送,创下了近年来部队兵力投送效率的新高。
人装到位了,可就在演练开始的前一天,一名老伞训骨干在检查中发现,机舱内凸起的铆钉会影响到跳伞员安全离机。“小小铆钉不能小视,轻则造成跳伞员机舱内摔倒,重则危及生命安全。”
此时,距离演练开始已经不足12个小时,要对机舱内的铆钉进行机械改造,不光时间来不及,还必须经运输飞机所在单位的装备部门同意。有人提出请地方专业公司的技术人员来看看,毕竟他们经验丰富,也许会有好办法。
经过多方联系沟通,一家大型机械维修公司的几名技术人员被请到了机场。经过现场查看和分析,双方技术人员最后确定,给每个凸起的铆钉加一层皮垫,这个皮垫不仅要粘合力强、不易脱落,而且用完之后,还能够顺利取下来,快速恢复机舱原样。
反复研究、论证、试验,这家公司的技术人员现场进行粘合剂调配,最终定型了一种调配方案,不仅能够粘合牢固,而且只要用他们提供的溶剂浸湿后,就能轻松地取下来。
参演飞机有多达640个铆钉,任务看似不大,时间却很紧。参加任务的伞训骨干分成20个小组,在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同步展开作业。剪裁、打磨、上胶、加固……所有参演飞机完成铆钉加垫任务后,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4点。
这次演练,该师实现了机群编队规模最大、集群兵力空降最快等多个突破,积累了跨区集群空降作战的多项经验,但是负责演练的主官们都说,这还不是最大的收获,最大的收获是积累了动员地方力量的经验,明白了军民深度融合的威力。
(《中国国防报》2016年11月7日04版)